•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进口大片
  • 进口大片20年中国电影在博弈中成长
  •   《哥斯拉》《明日边缘》的余热未散,《变形金刚4》又火爆来袭,进口大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将近日的中国电影市场搅得火热。回头望去,自1994年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登陆中国内地银幕以来,进口大片在中国内地已走过20个年头。20年里,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从当初徘徊不前到如今高歌猛进,无论是市场生态还是电影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年如期而至的进口大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类型明确、定位准确的大片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密不可分。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刚经历和第五代导演对文化的深度反思,在强调电影主体性的同时,却忽略了与观众的情感联系。进口电影的出现,为中国电影带来的首先是电影观念的变化。尤其是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取得3.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让中国人看到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方式的巨大威力。这些电影注重展现视觉奇观,制作上倚重数字技术,运用强烈的戏剧冲突,表达最通俗易懂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让人们认识到电影除文化属性之外还有商业属性。国产电影在这样的刺激下,也开始思考自身与市场的关系。1997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甲方乙方》即借鉴了当时为进口电影的《红番区》贺岁档的概念,不求深刻的文化思索,只是用嬉笑怒骂的喜剧形式迎合市场对造梦的需求。此后,国产电影开始借鉴进口大片的叙事与表现手法,学习运用明星、技术等商业手段。

      通常的情况下,进口大片都是国产电影避之不及的票房。然而,2011年中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以黑马姿态在票房上战胜同档期的进口大片,一时成为现象级影片。这次胜利不靠炫目的数字技术,不靠世界级的电影明星,而常本土化的日常情感,贴近普通人群的生活讲述。其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遇上西雅图》等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一次次成功阻击进口大片,形成了电影产业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从当初“狼来了”的忧虑心态到如今在票房上与进口电影平分秋色,中国电影在与进口电影的竞争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自信。分析20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出现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与完善。电影市场终端建设如火如荼,以青春、爱情为代表的类型电影愈发明晰,同国外电影制作技术的差距日渐缩小,美女护士也疯狂电影观众的选择日趋,这些都成为国产电影抗击进口大片的砝码。

      但是,这些与进口大片对抗的局部胜利不应成为我们盲目乐观的理由。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进口大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依然是攻城拔寨的利器。特别是在数字时代,强大的技术支撑让好莱坞科幻与魔幻电影如虎添翼,这恰恰是国产电影的软肋。客观地说,国产电影在大片的对抗上,还远不是好莱坞影片的对手。

      可以预见,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好莱坞大片还将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中国电影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仍将越来越大。从近几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中小成本的优质电影将会在抗击进口大片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奇迹。但是中国若想从电影大国变成电影强国,必须生产出有自己特色的“大片”,这种电影不在于常规意义的“大”,而在于反映国家与社会的最新变化,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入动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