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进口大片
  • 每年20部进口差不多了(图)
  •   12月11日,今年两部贺岁档全球首部3D武侠《龙门飞甲》和张艺谋耗资6亿打造的《金陵十三钗》纷纷在这一天开始映前宣传。紧随其后还有徐静蕾导演的《亲密敌人》等本土电影。

      历史或许是在故意做某些注脚。十年前的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对视听服务的承诺中提及,自加入之日起,电影业允许以利润分成的形式每年进口20部外国电影用于影院放映。这相当于在当时将进口外国电影的数量增加了一倍。

      这一条款,在当年引起很多热议,话题不仅包括国外成熟电影工业对民族电影的冲击,还夹带着文化安全的话语。那一年,之前以《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影片开创中国电影贺岁档的冯小刚交出了一贯冯氏幽默的《大腕》,不过同档期的竞争并不算激烈。而在之后一个年度,张艺谋的《英雄》才算是真正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模式。

      上海市电影家协会常务副、前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上影)副总裁许朋乐9日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从垄断到竞争的过程,1993年告别统购统销和2001年增加进口片数量都是重要的转折点。

      许朋乐此前多年负责影片发行业务,并曾代表上影出任国内拥有进口电影发行权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夏)的副总裁,目前上影仍是华夏的第二大股东。许朋乐认为,现在的20部进口分账取决于中国电影的市场容量,出于民族电影的目的,设定一些政策是合理的,而且这也符合中国目前的法规,《电影管理条例》明确国产影片的放映必须要2/3以上。

      大学新闻与学院教授尹鸿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入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最大影响是促进了其市场化,促使电影产业链全面。他认为现在看来进口分账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理论上并没有配额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基本保持住国产电影票房50%情况下一个软性的控制。这种政策考量是基于进口电影对国产片影响的考虑,理论上应该更,这取决于国产电影能有多大的竞争力。”

      如果把2001年入世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水岭,似乎不得不提及199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起点。

      作为从电影的统购统销年代走过来的老电影人,许朋乐认为中国电影发行体系可追溯到1993年的,而此后的逐步市场化都是基于此。

      许朋乐告诉早报记者,“1993年之前,中国电影业是封闭的、统购统销的年代,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独家经营进出口公司,各制片公司把发行、放映都交给中影,中影是一次性买断,后来觉得一次性买断价格太低,就按照拷贝量结算,一个拷贝是按照9000元/个、后来1.5万元/个结算。”相应的,在进口行业,一开始也是由中影直接负责进出口。

      上世纪80年代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也不过三四十万元。在电影统购统销年代,由于知道一部电影的大概收购价,制片厂肯定会控制成本,所以总是有利润。不像现在,采取分账制度,可能颗粒无收。

      “那个时候只要拍,都是有利润的,但是不能随便拍。比如上影每年有20部电影的指标,20部的指标都是好的,如农村题材2部、儿童电影2部等。”许朋乐回忆道。

      随着1993年,电影的发行权回到各制片厂,制片厂直接面对33家省发行公司,之后1995年起院线开始纷纷成立,把区域垄断打破了。这吸引了很多民营、集体资本甚至外国资本的加入,市场就由封闭,由垄断竞争,市场相对有活力了,但风险也伴随而生。

      这时老制片厂的弊病开始,原来封闭的制片厂显出人员臃肿、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在现今的中影、上影的上市股改过程中,历史包袱问题依然影响着几大老牌电影集团。

      尹鸿向早报记者表示,虽然1993年中国电影业就告别了统购统销,而入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最大影响是促进了其市场化,并促使电影产业链全面。这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了电影生产的,不再出现国有制片厂卖厂标的情况;二是影院建设的,电影、民营公司的跨区域重组;三是电影产业准入的更放松,内容更丰富,成立了专业的审查委员会。

      在许朋乐看来,在进口分账领域,也是逐步打破垄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过程。从一开始国家进口、中影公司发行,到后来2003年随着华夏的成立,进口虽然还在中影,但出现了中影、华夏竞争发行的格局。

      华夏官网显示,华夏是经国家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由国内具有实力的19家国有电影单位参股投资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于2003年8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面向全国发行国产和进口影片。

      许朋乐表示,因为总量控制,所以进口权只归口于中影。而两家发行可以激活市场,双方都更投入,营销模式、策略、手段都会有大的提高。虽然一开始还是中影比较强势,但慢慢地两家已经旗鼓相当了,“中影和华夏有一个协调机制,你有10个指标,我有对等的指标,这才显示出能力,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显示你的经营能力,有些分不太匀的情况下就一起发。”

      华夏的成立不单纯是为了进口片的引进。许朋乐表示,华夏很大力量是放在国产片上,按照不成文的,国产片的票房总量必须大于外国电影。这和电影法规是相符的,法规里面国产电影上映时间不能少于2/3。这也可以从华夏成立之初的股东结构得到。当时大股东是中国电影电视集团公司,上影和中影以相同占股比例位列第二,其他还有西影等电影集团及一些院线公司。

      许朋乐表示,华夏的经营思从开始就注定了,是个发行公司,不能过多地投入制片,可以从发行角度获得版权,如通过投拍获得版权,但都只是小规模的。

      事实上,在对进口的讨论中,不可回避的是民族电影的问题,整个电影发行也一直在国产电影票房须大于50%的红线上调控。

      尹鸿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进口分账理论上并没有配额的存在,有时候20部,有时候可能不到这个数,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基本保持住国产电影票房50%情况下做一个软性的控制。

      实际上,现在引入外国影片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每年20部的分账,二是各种一次性买断的批片,三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特种片(主要以3D电影为主),例如《里约大冒险》和《蓝精灵》。合计起来,每年国内院线部进口电影。

      “批片,只要审查通过了,有指标的,和中影、华夏处理好利益关系,民营公司完全可以自主发行。”许朋乐认为整个的体制是在慢慢宽松。

      所谓批片,是国内电影片商以固定的价格买断国外影片放映权,然后拿到国内市场放映,自负盈亏,而且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的票房分成。因往往是一次性买好几部打捆批量操作,遂被称为“批片”。

      据国家的数据,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09年电影票房增幅42.96%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6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总额为57.34亿元,险胜外国电影,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

      而这也是行业内不成文的,所有的电影院都必须达到“国产电影票房大于进口电影”的指标。达到这样的指标,可以从电影专项基金获得一定的励。

      不过,曾有质疑指出,中影和华夏的关系就像中国移动和联通一样,实则还是垄断。据许朋乐透露,在中国电影的长沙会议上,考虑到三大电影上影、长影、北影的当时效益都很不好,当时曾定下政策中影引进的电影里面,每年分别给三家一部,由上影、长影、北影自主发行,自负盈亏。但这个政策只执行了两年,就不了了之了。

      据悉,在该政策执行的第一年,上影发行了《玩具总动员》,全国票房达到3000多万元。到第二年,由于还是中影的发行实力比较强,第二部时中影给钱了,“给了300万元,大家想想觉得自己费劲发行,也就这点收益,就放弃了。”

      2009年8月,世界贸易组织仲裁小组裁定,中国美国文化产品进口违反世贸协定,业内人士均认为,未来的分账限额很有可能再放松一步。

      在今年3月,曾有报道称,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缔约国,中国将在2011年3月19日进一步娱乐产品市场,其中,一年20部进口片引进配额将被改变,进口片涌进影院。然而对此,中影当时表示并未收到相关通知。

      许朋乐表示,中国现有的市场容量包括拍片模式决定了进口分账不能太多。除了上考虑审查的条件,还考虑到美国各个片种、各种类型,还要平衡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的利益,不能全是3D,这样算下来,现在20部差不多。

      许朋乐表示,按道理,在建立必要的审查机制后,将来长远的政策应该是放开。推背图 详解但目前中国电影刚进入市场,市场化进程刚起步,无论体制、机制、运行模式,都很难和电影强国去对抗,出于民族电影的目的,设定一些政策是合理的,而且这也符合中国目前的法规。

      尹鸿认为,是否增加进口片的数量,这种政策考量是基于进口电影对国产片影响的考虑,理论上应该更,取决于国产电影有多大的抗击力。

      尹鸿认为国产电影从《英雄》票房能过两亿元,到现在20部影片每部过亿元,国产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很快,下一步更核心的是提升电影的技术品质和艺术品质。而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合拍、对外合作上。目前只了与中国合拍,对国际合拍还有很多。

      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影产业化8年以来,全国城市票房增长了10倍,年均增幅超过35%,2010年全年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但这一数据和全球第一大票房(美国和)市场去年近106亿美元票房收入的差距依然非常大。

      许朋乐表示,市场以及大量类型片进来以后,对创作人员有很多,在运行模式、市场营销模式方面都有很多学习的地方。冯小刚《不见不散》后,我们有了贺岁片市场,就是一个成功,如果有五六个冯小刚,我们还怕好莱坞吗?

      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蒋德富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入世对中国电影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在更多场合展示中国电影的风采,中影的进出口公司不仅承担着中影自己片子的进出口,还承担着国产片走出去的责任,拍出具有中国文化元素、同时适合全世界观看的电影。

      此前已有中国两大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和博纳影业联手布局海外票房。今年10月,双方在美国联合举行发布会,宣布将共同参股华狮电影发行公司,推进中国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同步上映。

      蒋德富表示,电影是没有国界的,和国外公司一起搞合作,使得中国电影在全世界同时公映是个很好的尝试,中影集团也有很好的战略设想,在中影股份顺利上市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举措来加强中影的电影产品如何在国内立足得更好,快速地世界。

      蒋德富透露,从明年开始,无论是投资影片的部署,还是投资影片的金额,都会比以往大,“既然好莱坞能拍《功夫熊猫》,能够用我们的熊猫去收获全世界的票房,我们应该也能用我们的文化去讲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