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电影人物
  •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   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在观众特定的视觉快感与审美期待中,成为“武”与“侠”的人物符号,作为文化文本的“叶问”孑然立于银幕。在平视的观看关系中,建立叶问的平民身份,观众首先认同的作为普通佛山人的叶问,既是他平静闲适的日常生活,也是硝烟中的与艰辛。

      2019年年末,由导演叶伟信执导的《叶问4:完结篇》上映,累计票房11.82亿,创下“叶问”系列功夫片的票房之最,也为该系列画上完整的句点。

      自2008年,“叶问”系列的四部影片在遵循真实人物原型的基础上打造的功夫英雄“Ip Man”,成为功夫人物传记片史上不可小觑的经典形象。他以谦恭有礼、长袍加身的儒雅先生形象和行云流水、柔中带刚的一招一式打造成一种文化符号,蕴藏着当代功夫片的侠义与伦理。

      由叶伟信执导的四部《叶问》,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讲述叶问为夫、为师、为人、为父的一生,消解了传统武侠片的宏大叙事和奇幻色彩,在影像中建构人物角色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叶问,咏春拳的开立派之人。他学技,开馆授徒,高徒辈出,将一套自卫防身之术发展为实战技击之绝,将咏春拳世界。甄子丹,自幼习武的华裔演员。曾在《情逢敌手》《特警屠龙》《新龙门客栈》《铁马骝》等影片中展示出干净利落、凌厉迅猛的武打才能,是继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之后又一位声名远播的功夫之星。

      在该系列功夫片中,甄子丹一改往常的“硬汉”形象,一袭长衫示人,内收为一位豁达大度、温和谦恭、隐忍内敛的“书生式”武者,以高度的表演匹配度完成叶问的影像角色定位。为夫,甄子丹善用眼神交流,显露叶问对妻子的尊重与温柔;为师,多用动作示范,表现叶问对徒弟的传授;为父,不苟言笑,隐瞒病痛,将深沉父爱内藏于行动之中;为人,常,传达叶问的人生哲学与。在表演技巧上,演员告别粗犷张扬的武夫式形象,转而关注个人情感的体认过程,与欲言又止、内敛含蓄的角色高度匹配,由此塑造了富有情感与神韵的叶问形象。

      为表演出真实可信的叶问,甄子丹闭门苦练咏春拳,剧组也先后请来叶问之子叶准、叶正任动作导演与武术顾问,着力高度还原咏春功夫的风范。无论是木人桩前的训练,还是对打过招,柔中带刚的强韧力度,不拖沓、不迟疑的动作流线,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切准把握了咏春拳凌厉与灵动的优雅风范。作为有商业的功夫片,《叶问》利用极具美感与韵味的武打功夫,满足观众追求速度和力道的视觉快感与审美。一部接续一部的系列化运作,在重复中契合观众的定向审美期待,再加上“未完待续”的悬念式片尾设计,激发起观众的银幕,极具市场力。

      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在观众特定的视觉快感与审美期待中,成为“武”与“侠”的人物符号,作为文化文本的“叶问”孑然立于银幕。所谓“武”,是身怀精绝的独家功夫;所谓“侠”,是主持、坚守、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气质秉性,是重然诺、疏财富、轻、敦风节的气度,是为打抱不平而勇于赴汤蹈火、不惜的品格。侠不异武,武不异侠。侠者,是功夫片的正面人物,是展示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借此表达蕴藏在武术格斗背后的价值与伦理。

      “叶问”系列影片中,真实人物原型与理想银幕人格在消费社会中的建构与呼应,成功地将富有动作感的娱乐需要与内含侠义的价值相结合,磨合匹配出集动作与情怀于一身的银幕英雄,由此完成功夫人物至真至善的影像文化定位。

      在以暴制暴的武术世界中,“”本身是一种文化原罪。因而,合理化动作成为功夫片叙事的逻辑起点。“叶问”系列着重展现的咏春拳,是在感官刺激影像中建立的基于和历史的真打实斗,重新赋予功夫江湖以现实逻辑和人文内涵。

      叶问的每每出拳,总是出于匡扶、除恶的伦理。《叶问2:师传奇》中,战胜英国拳王的叶问如是说:“我的胜利不是要说明中国武术比西洋拳要厉害,而是说人的地位由高低不同,但人格没有之别。”所谓武打,所谓,不是功夫上的硬碰硬,而是在逻辑起点上基于与伦理价值的理由。

      从佛山到,再从到美国,叶问的每次出手都具有一种历史感,也充满些许无奈与悲悯。从南北拳法的劝诫与较量,日本侵略者的倾轧,到大战英国拳王的挑衅,与张天志的正咏春之争,再到远赴大洋彼岸,抛下解救华人少女,孤身浴血美官本意。

      他虽授拳于徒,却要求门生“最好不要打架”。正如对徒弟阿梁的淳淳:“但我想你学的是中国武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了中国人的还有贵在中和,不争之争。”对于叶问来说,真正的功夫恰如《叶问》(2008)开篇首显身手一般,是一种闲适。因为叶问与上门挑战的廖师傅之间,不过是一场只关乎武技,无所谓输赢的闭门,饭后闲趣而已。

      消解咏春功夫性的审美修辞,首先是建立了合情合理的逻辑起点,其次是创作既具有可看性,又充满仪式感的视觉影像,并以此强化该系列的类型化与系列化特征。

      在可看性方面,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构图与情绪性音乐的协调配合,展现行云流水的功夫。在仪式感方面,多以“擂台比武”为原型设置对打情节,完成景观化叙事。比如,日军军营的武士道打斗场、洪拳武馆的圆桌、英人的拳击格斗台,以及的表演擂台等,以区隔空间确立该段落叙事的观赏性与完整性。同时,通过风格的摄影,展现真实的咏春拳拳法,再利用快速剪辑手法产生的视觉紧张感,两相结合完成镜头动作的承接转换,巧妙地体现咏春拳的沉稳老练与。

      咏春功夫成为既不同于成龙的谐趣打斗,也不同于李连杰的北派竞技,更区别于徐克的奇幻动作的影像景观,成为银幕上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标识。

      “叶问”系列功夫片最突出的文化标识,是建构具有共同文化记忆的影像空间。借助多空间叙事,让观众在体认角色的过程中,认同角色行动的归属,产生价值共鸣,进而与人物角色的民族情感共振,与文份相合。

      与袁和平的谐趣喜剧、徐克的视觉盛世和何平的苍凉古镇等武侠世界不同,它打破了单一叙事空间的阻隔,在佛山、与美国之间不断认同与强化“想象的共同体”,指向共同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记忆。

      《叶问1》将叙事空间架构在大隐隐于市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平视的观看关系中,建立叶问的平民身份,观众首先认同的作为普通佛山人的叶问,既是他平静闲适的日常生活,也是硝烟中的与艰辛。日常化的空间叙事,以展现叶问作为普通人的隐痛为心理铺垫,意在后扬同为中国人共赴国难的中华民族气概。

      《叶问2:师传奇》和《叶问3》接续叶问一家逃至避难的时空序列,逐渐消解宏大叙事的“家国语境”。英人殖民的,地方相的混乱,都刻印着殖民时期港人的无奈与酸楚。叙事视角转而切入本土身份的认同,力意表征港人在殖民时期的失语身份。

      以前三部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叶问4:完结篇》便脱离于叶问本人真实经历,进行艺术想象的虚构创作。虽如此,但却将1960年代港人以及海外华人在美国的窘迫处境勾勒得鲜活透彻。华人学生受到的校园霸凌,华人的歧视,美国警方对华人的狂傲与不屑,以及中国武术界面前的尴尬等,无不透过叶问的视角流露出后殖民时期海外华人的举步维艰。

      在这四部影片中,叶问代表着千千万佛山人、人、中国人和华人,叙事空间虽在流转,但最终共同指向同一的民族身份,这也是该系列片斩获票房另辟之蹊径。

      海德格尔曾言:“一切艺术本身究其本质而言都是诗”。毋庸置疑,叶问系列已然谱写成关于和文化品格的精彩诗句,确立了一种文化标识。这种文化标识成为全球华人对、对至善的伦理要求与共识,打开了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与情感的深度空间。金字旁的女孩名字